此文章未發布
- 山域體能 Mountrain
- {{ post.formattedUpdatedTime }}
- 28948
【登山體能指南】做對了嗎?登山體能恢復的八個技巧
{{ $t('tableOfContents') }}
在前一篇〈認識登山疲勞〉中,一般人對收操的定義為拉筋,且大多數的人還沒有習慣,或是不知如何做。其實,無論是拉筋、營養、睡眠,都只是恢復的其中一種「方法」,如何將這些「方法」正確有效的操作,了解背後的原理與使用時機,才是有效且完整的「運動恢復」。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就要來跟大家分享,正確做運動恢復的八個方式,你將會發現,運動恢復絕對不只是拉拉筋、大吃一頓這麼簡單喔!
運動恢復(Recovery)的重要性
我們的身體就像汽車一樣,需要定時保養才能維持良好的性能與長期運作,運動恢復的最大目的在修復肌肉,使身體內疲勞物質能加速排出體外,並讓養分能輸送到全身,修復受損的細胞,使肌肉組織的微創傷癒合,從發炎的狀態中恢復,降低其他運動傷害的風險。
運動恢復的技巧
一、復水
脫水是身體疲勞的第一大主因,人體 70% 是水,水份幫助我們將食物轉化成能量,透過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器官與肌肉、進行代謝與合成,維持人體所有機能的運作與循環,因此復水是恢復體能最重要的步驟,運動中應少量多次的規律補水,而在運動前後則可大量的補水,尤其登山運動須考量行程中的飲水量與負重,更容易因脫水引起疲勞,簡易策略可在行進間每小時補水約 150-200cc,運動結束至隔天運動前則可依(體重*30cc)來預估補水量,以體重 60kg 為例,在運動後至少需要 1800cc 水份才夠,雖然依據實際行程、氣候、體能可能會有不同情況,但在疲勞恢復的角度上,請盡可能地補足水份,另外冷水也比溫水容易被身體吸收,運動中 10 度左右的水是較好的,運動後若沒有足夠的水補充,就盡量從餐後的湯、水果、飲料等食物中來補充吧!
二、營養
運動的主要燃料來自於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一般而言均衡的攝取營養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從事運動則可參照運動營養的補給策略,例如中高強度或長時間的耐力運動,容易生成疲勞,運動後從優質的食物中攝取碳水化合物補充肝醣(澱粉、五穀根莖類)、蛋白質修復肌肉(肉蛋魚豆類)、脂肪增加免疫力(堅果種子與肉類),搭配補充其他微量營養素(礦物質、鐵鋅等)讓體能恢復更全面,登山運動因有其糧食準備的局限性,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營養來源,營養容易不足,現在市面上有需多真空包與乾燥的蔬菜肉類,也有針對忙碌現代人設計的營養補充品與能量包,如何兼顧營養與便利性也是登山準備的一種巧思與樂趣,容易缺少的纖維、優質蛋白、維生素就盡量在下山後補足吧!(延伸閱讀:登山營養管理)
三、水浴
正確有效的水浴能達到加速恢復的目的,冷浴能緩解肌肉疼痛的不適、抑制發炎的腫脹,熱浴能促進體液循環,加速代謝,許多人下山習慣泡湯消除疲勞,要當心過度的冷浴 / 冷敷,會抑制身體的發炎反應,過度的的熱浴 / 熱敷也會使發炎的腫脹與出血加劇,不利於恢復,較佳的方式可運用 6-12 度 2 分鐘的冷浴、38-42 度 6 分鐘的熱浴,反覆 3-4 次「冷熱交替」,即有助於促進恢復,若是有嚴重的肌肉痠痛,建議冷多於熱,涵蓋整個部位的水浴效果會優於局部的冷熱敷。
四、按摩
適度的按摩可以減輕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促進淋巴與血液回流,幫助軟組織癒合與恢復彈性,降低組織沾黏與受傷的危害,可使用徒手按摩或利用簡易工具進行放鬆,許多人登山會帶的「山貓水壺」(編按:山貓水壺是山友對 Nalgene 水壺的暱稱),就很適合拿來當作滾筒使用,有做肌肉放鬆,隔天會感受到身體的差異。
五、伸展
伸展操是一般人較熟悉的恢復方式,正確的伸展能恢復肌肉延展性、解除肌肉緊繃以及緩解疼痛感,若沒掌握操作的要領,大多只做到其形,沒達到其效,有效的伸展需要將目標肌群拉伸停留 30 秒至 1 分鐘,拉伸程度到緊繃些微疼痛、還能自然呼吸不會出力對抗即可,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需加強的部位不同,登山運動以大腿股四頭肌、腿後腱肌群、小腿肌群、臀部肌群為主要伸展部位,腰背肌群、斜方肌肩頸為次要伸展部位。
六、睡眠
深層有效的睡眠,能讓大腦休息與重整、交感神經放鬆、器官與肌肉的修復、分泌生長激素,盡可能在晚間 11 點前就寢,以兩小時為單位睡滿四個週期(8 小時),睡前進行深沈放鬆的腹式呼吸,降低燈光及音量、盡量減少環境對睡眠的干擾,並避免在睡前攝取過多刺激性食物,例如茶、咖啡或酒精,在山屋或帳篷過夜對某些人而言會有睡眠障礙,適時使用耳塞與眼罩,盡可能找到能幫助入睡的方法,就能降低依賴安眠藥。
七、動態恢復
運動後的 24-48 小時,肌肉的疲勞與延遲性痠痛才會慢慢消失,這時若做一些強度較低的動態活動例如:慢跑、游泳、瑜伽伸展等輕度運動,甚至只是輕鬆的活動身體,達到微微出汗、體溫升高的程度,都有助於身體恢復,動態恢復也可安排在平時訓練中間或是高強度運動後面。
八、輔助工具
輔具的使用,可以當作恢復手段的輔助或是單獨使用,用以延長及增加恢復的效果,較常見有壓縮產品、肌內效貼布、消炎止痛劑、電動按摩槍等等,市面上還有許多恢復輔具且不斷推陳出新,各有不同特性可依個人的需求來選擇,切記恢復的主要目的還是緩解疼痛與促進循環,而輔具只是輔助,還是要以主動恢復手段為優先,適合登山使用的恢復輔具需考量方便攜帶、重量輕、體積小,多功能,例如壓縮襪可以在睡覺時穿著幫助恢復,酸痛凝膠有消炎止痛成份可以緩解肌肉疼痛,自己或隊員偶有需要,亦可充當按摩油,這兩樣是教練登山常備的工具,使用經驗上效果都不錯。
多天數的恢復
連續多天數的登山,肌肉跟能量的耗損很大,恢復策略的第一步是復水跟營養,行進間切記要規律的補給,讓能量與消耗平緩穩定,一般來說每兩小時就補充一點水、能量與電解質,在結束行程後需要大量補足一天流失的水分,白天多半只吃行動糧或乾糧,登山的營養補充著重在晚上,晚餐可以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為主食,有蔬果的話就盡量吃,在睡前或是等待晚餐的空檔,就可以做些伸展與按摩,搭配輔助工具盡可能睡個好覺,睡足 8 小時,隔天早餐要吃,預先補足水分與能量,出發前做個完整的暖身操,用最佳的狀態來應付一天的行程吧!
下山後的恢復
結束登山行程後,第一件事依然是復水與營養,當能量補足後讓身體準備進入休息,此時做個水浴後搭配按摩與伸展效果會更好,下山後的 2-3 天持續讓睡眠充足,搭配輕度運動的動態恢復,一週左右身體應就能完全恢復,準備進行再次的訓練與有強度的活動,養成下山後恢復的習慣,紀錄每次身體的感受修正與微調,慢慢找到最佳的恢復方式,開始將運動恢復納入登山計畫之中,享受安全愉悅、長久健康的登山吧!
【作者介紹】
登山教練 / 體能教練|Max 張洊豪
- Mountrain 山域體能|負責人
- 出去玩戶外分享協會|領隊
- 台灣山岳雜誌|體能專欄作者
- 世曦工程、聯安醫學集團、富邦金控|特約教練
- SMC 運動心理教練
- ISSA 運動科學學院 Level 1
- Boot camp 團體訓練國際認證
- DVRT 功能性訓練沙袋 L1-L3
- WFA野外急救員/救生員
- 中華山協授證嚮導
想接收更多登山體能知識、或是參加實體訓練課程,歡迎關注 Mountrain 山域體能粉絲團!
【登山體能指南】是 Hikingbook 與「Mountrain 山域體能」合作的特約專欄,由專業體能教練撰寫,透過提供正確的登山體能、訓練觀念,讓大家都可以更安全進行登山活動。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加入 Hikingbook 粉絲團,獲得更多正確登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