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回到頂部
什麼是登山留守人?3 個你一定要知道的基本觀念
  • Hikingbook 編輯部
  • {{ post.formattedUpdatedTime }}
  • 20351

什麼是登山留守人?3 個你一定要知道的基本觀念

你知道「登山留守人」是什麼嗎?一個稱職的留守人,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又可以如何幫助山上的隊伍更安全呢?這篇文章跟你分享 3 個必備觀念,讓你更了解留守制度。
{{ $t('tableOfContents') }}

你聽過「留守人」嗎?若你曾經申請過國家公園的入園,一定有填寫過關於「留守人」的資料,大多數人在不清楚所謂的留守制度,可能都會先填寫自己的家人或比較熟識的朋友。但你是否有想過,這位你填寫的「留守人」是否能在你登山期間需要山下的協助時,即時且正確地幫到你?如果填寫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又有哪些資訊是可以事先提供的他們的?他們又需要注意哪些事呢?

今天這篇文章,就要來跟大家分享關於「留守人」的 3 個必備觀念,讓你看完後,能更清楚如何在行前提供必要資訊給留守人,也能了解若自己是留守人,有哪些事是你該做到的,馬上一起看下去吧。

一、什麼是登山留守人

對你來說,留守人是否只是你在入園申請表填寫的家人、朋友呢?

在國家公園入園的申請頁面,關於留守人的說明是這樣寫的:「留守人員是指不上山人員(家人或朋友等),每日不定時與山上隊伍聯繫,掌握山上人員行蹤,當隊伍發生狀況需協助、救援時,第一時間通報相關單位,是隊伍的守護天使。」

換句話說,留守人並不只是形式上的填填家人或朋友資料就結束的事情。一個稱職的留守人,必須做到「定期追蹤隊伍進度」與「擔任山上隊伍與山下救援單位的溝通橋樑」這兩件事。以登山安全的角度來看,一支登山隊伍的留守人,其實是被視為登山隊伍的一份子的,只是他是「不跟著隊伍一起上山」的成員。嚴謹的留守制度下,留守人更是被當作「山下的領隊」,他不僅要了解隊伍的預計路線、人員組成、攜帶裝備等資訊;在隊伍在山上的期間,更必須要保持待命、監測天氣、路況等變動資訊,定期與隊伍保持雙向聯絡,以確保隊伍了解最新資訊;而萬一隊伍在山上發生緊急狀況,他就要第一時間啟動山下的應變與救援,確保隊伍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援助。

由此可知,留守人在登山安全上,其實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的。

二、登山留守人該找誰

既然留守人的角色至關重要,那我們到底該找怎樣的人來當留守呢?其實,從以上的介紹不難得知,登山留守人其實是需要一些先備的登山知識與資訊的。理想狀況下,登山留守人應該要:

1. 熟悉登山活動:理想的留守人,本身應該具有一定的登山經驗與知識,並且至少進行過跟本次行程類似條件(難度、天數、型態)的登山活動,否則就算能即時聯繫,在突發狀況(如:長天數縱走遇到颱風消息、或隊伍成員發生狀況)時,也較難第一時間做出較正確的反應與處理。舉例來說,一個只有單日、郊山經驗的登山者,對於高山的過夜行程會產生的風險可能就相對不了解,而這樣知識或經驗的不足,就有可能影響判斷。

2. 熟悉隊伍欲前往路線:理想的留守人,應該要對隊伍欲前往的路線熟悉、或過去曾經走過同一條路線,這樣更能知道在哪些時間點需要更加注意隊伍的狀況、或留意隊伍是否按照約定報平安、若未在約定時間報平安,可能的風險程度又有多高。萬一發生需要搜救的狀況,留守人也能提供自己的經驗給搜救人員,讓救援作業能更有效地進行。

3. 了解急難求援流程:留守人必須要在事前了解,萬一遇到緊急狀況,第一時間應該向哪個單位求援、並應該提供哪些資訊,才能讓搜救作業更快開始進行。稱職的留守人知道要向當地消防局通報、而若隊伍是在國家公園範圍內,也應一併回報給國家公園單位。報案後,留守人必須向搜救人員提供隊伍預計的路線安排、人員組成與穿著、最後通訊位置等重要資訊,才能盡可能加速救援速度、縮小救援範圍。

以上的條件雖看似理想,但實務上,一般人除非已經有一群熟識且固定一起登山的山友,否則通常不太容易找到具備足夠經驗、又熟悉路線的熟人當作自己的留守人。加上臺灣山友目前對於「登山留守人」與「登山留守制度」的認知不算特別普遍,因此在一定要填寫留守人的情況(如:申請國家公園入園),大多都是直接留家人或朋友的聯繫方式;而若是不需要申請、隨時都可以去的路線,即使稍具風險,也不會特別找留守人,最多只會跟家人告知要去爬山,就直接出門了。也因為觀念上的缺乏,導致許多山難發生時,若非山友自行求救,而是在家人發現遲歸後才報案的狀況,通常家人也不清楚登山者的路線安排、攜帶裝備、或行進間的動態,讓搜救的「搜」變得相對的困難。

觀念與知識的培養需要時間,但意外是難以預測的。如果一時間難以找到理想的登山留守人,我們推薦你試試看 Hikingbook 的「安全守護」功能,它能讓你與家人做到更好的資訊交換與聯繫,包括:

1. 你可以在登山前,事先傳送你的預計路線與攜帶裝備清單給你的家人或朋友(也就是你指定的留守人),讓他們至少可以方便地取得這些重要的資訊。

2. 當你開始記錄你的登山行程後,你的留守人就可以在專屬的即時活動網頁上,直接觀看你在地圖上的最新位置;讓他們即使沒有爬山經驗,也能知道你到底身在何方。

3. 萬一超過你預計下山的時間你還未結束行程,留守人就會第一時間收到通知,提醒他們留意你的狀態,不錯失寶貴的救援時間。當搜救人員需要關於你的行程的資訊,你的家人就能直接提供你在行前分享的路線、裝備等資訊,以及你最後傳送的位置,讓搜救人員更快能就定位。

你可以前往「安全守護」的介紹專區,了解這個功能運作的方式。

而如果你或隊伍真的很希望有一個具備足夠登山經驗與觀念的留守人來協助留守,不妨參考戶外安全推廣協會提供的「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這是由一群熱心推廣登山安全的山友免費提供的留守服務,使用 LINE 就能啟動。

登山留守人的職責

一個稱職的留守人,主要的職責可依據以下階段來介紹:

出發前:了解行程相關的必要資訊

留守人會一起參與隊伍的行前會,了解本次的路線安排、人員組成與經驗、裝備與糧食的準備,並與領隊約定好定期聯絡的時間與定點。此外,留守人也需要事前跟隊伍確認此次行程的撤退計畫與登山管制時間,以在突發狀況或超時下山時,能即時做出盡可能正確的判斷,例如:超過管制時間即啟動報案。

【延伸閱讀】登山計劃書這樣寫!還有範本可以學

隊伍登山中:定期與隊伍保持聯繫

隊伍上山後,留守人就應該要在約定好的時間,與隊伍保持聯繫,確保雙方接收到彼此的最新狀態與資訊。這包含了:留守人整理最新的路況與天氣資訊給隊伍,以及隊伍向留守人更新目前的地點、人員狀態;若天氣臨時產生變化,留守人的整理將有助於領隊判斷是否需撤退或更改路線安排,而若隊伍人員狀態不佳,留守人也能第一時間掌握資訊,並做好進一步協助的準備。

領隊向留守人回報範例:「X月X日 XX時XX分,天氣晴,隊伍已抵達紮營點,全員平安。」

留守人向領隊回報範例:「X月X日起東北季風影響,氣溫預計降至 X 度,北部與中南部山區容易有短暫陣雨,此後兩天皆是類似天氣。」

在這個階段,除了以手機(簡訊、訊息 APP)聯繫以外,也有隊伍會攜帶衛星電話或 Garmin 的 inReach,以克服手機無通訊的問題。此外,若訊號不佳且必須使用手機通訊,一般會使用簡訊來傳送訊息,較能快速傳輸完畢(相較於打電話或以 4G 網路傳送訊息)。

【延伸閱讀】上山不等於失聯!登山前開啟安全守護,讓留守人隨時安心

突發狀況時:擔任聯繫窗口

萬一遇到人員受傷、狀況不佳、天氣突然轉變等導致隊伍需提前撤退的狀況,留守人在取得消息後應儘快協助聯繫山下的接駁司機(若有安排)以及其他可能需要協調的事項(如:餐廳)。

而萬一遇到隊伍需要救援、或隊伍超過登山管制時間仍未聯繫需啟動報案時,留守人就是隊伍對搜救、家人的聯繫橋樑,必須擔負起提供詳實資訊給搜救單位、以及向家屬更新救援進度的重責大任。

由以上不同階段的介紹可知,登山留守人其實是既重要又責任重大的一個角色,且必須隨時待命,因此有些進行較多天或風險較高行程的隊伍,會指派超過一位的留守人來分擔不同的職責,以避免只有一人的負擔過大。

結語

臺灣國家公園在 2023 年 1 月也拍攝了一支宣導留守人的影片,雖然影片中的留守人並非以上所介紹的具備經驗的登山客,但希望大家在看完影片後,能進一步了解到,登山安全的提升,其實是有賴更多人一起努力的。


看完以上的介紹,想必你已經更了解留守人的角色與職責,下次若有山友請你擔任留守人,你就知道該做到哪些事情,才能協助其他人更安全登山了!留守制度的落實雖不容易,但只要更多人願意了解並實踐,一定能逐步提升整體登山安全,減少因山難發生的遺憾。歡迎將本篇文章分享出去,幫助更多人正確認識「登山留守人」這個重要的角色!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內容有誤嗎?
點此回報問題

探索更多相似的內容

推薦閱讀

熱門文章